夜间
笔趣阁 > 鉴宝狂少 > 第615章 天字罐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3renwx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陈大山这件金沙文化十节玉琮并不是传世之宝,而是几十年前,在金沙遗址出土前挖掘出来的。


按照文物法相关规定,文保部门完全可以无条件收回。


可是考虑到陈大山的遭遇,张艳河决定以捐赠的形式变相帮助陈大山。


考虑到陈大山的特殊情况,张艳河叫来了锦城博物馆馆长马国辉。


从锦城博物馆的账上,预支三万元,并雇了一只专业殡葬队伍发送陈大山的老伴儿。


陈大山感激涕零,主动交代当年挖出来其他六件玉器的下落,这让张艳河惊喜莫名。


若是能把那六件文物追回来,那可是大功一件啊!


如此一来,皆大欢喜。


陈大山的事情,全权交给马国辉跟进。


下午的鉴宝大会如期开始。


有了陆飞的加入,下午的进程,比以往快了将近一倍。


一下午的时间,陆飞一共鉴定了一百七十多个物件儿,虽然好东西没见到,但陆飞的水平却震撼到了所有人。


通过这半天的鉴定,陆飞的名字,在锦城同行眼中,已经成为了神话一般的存在。


下午收工,张艳河打着陪王振邦的幌子,再次臭不要脸的去陆飞家吃饭。


饭后所有人散去,陆飞去马腾云的房间,抱回来一只锦盒。


回到房间把门锁好,陆飞端坐在写字台前,兴奋的打开盒子。


里面装的,正是比尔那只斗彩应龙纹天字罐,这是马腾云从比尔手中,花五万块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。


这只天字罐,口径六公分,高十公分,足径八公分左右。


罐直口、丰肩、圈足,施釉莹润透亮。


腹部饰两组龙纹,龙纹以青花绘就,双翼飞展,昂首阔步,四周大小云纹飘散,均以绿彩绘就,青花勾边。


颈、胫部边饰为规整的蕉叶纹,青花勾边绿彩填色,上下呼应。


龙乃不凡之物,五百年为角龙,有翅膀千年方为应龙,更是龙中之贵。


罐腹以绿彩云纹间饰,青花二应龙穿游其间,肩与腹上下各绘一道红彩莲瓣纹,釉质白润,画意生动,明丽悦目。


胎质洁白细腻,薄轻透体,胎体之薄几同蝉翼。


在灯光的照射下,陆飞在罐内的手指清晰可见。


白釉柔和莹润,表里如一,完美至极。


反过来再看底款,那个青花楷书“天”字,依旧是中规中矩。


陆飞拿出一只小药瓶,在大拇指上滴了一滴药液,再用大拇指在天字上轻轻擦了擦,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。


最后一笔的笔锋突然多了一个小勾,由之前的天字,变成了“无”字。


也就是在这一刻,民国造假村高仿的天字罐,变成了正经八百的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。


这不是魔术,而是陆飞做的一个障眼法。


从比尔把天字罐儿请出来的一瞬间,陆飞就认定了,这件事成化斗彩天字罐正品无疑。


上手之前,陆飞的拇指上已经涂上了药水。


从比尔手中接过天字罐的一瞬间,陆飞已经看清楚了“天”字的准确位置。


左手捏住罐子上沿,右手托底的同时,大拇指已经把活儿做了。


陆飞拇指上涂得不是什么魔法水,就是瓷器修复最常用到的覆盖修复剂。


陆飞这种覆盖剂无色无味儿,涂上风干之后,会将原有的颜色覆盖,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。


不过光凭记忆和手感,准确的将笔锋那一勾覆盖上,却不伤害其他分毫,对于陆飞天工鬼手来说轻而易举,至于别人,也只能望尘莫及。


张艳河上手天字罐的时候,陆飞心情紧张到了极点,生怕被这老小子坏了好事儿。


万幸,张艳河老眼昏花,再加上没有仔细观看,这才成功逃过一劫。


陆飞瞒天过海坑害老外,看上去有点儿缺德。


可这也没办法,陆飞有足够办缺德事儿的理由,因为这只天字罐,对陆飞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。


这只罐子名叫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。


其中最大的价值,重点就在于“斗彩”和“天字罐”这两个词。


首先说斗彩。


斗彩是清朝起的名字,在明朝称之为“豆彩”。


这种工艺始于宣德,至成化年间到达顶峰。


这种工艺,首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,再在这个轮廓线内填上彩。


工艺复杂,成功率不高,但若是烧制成功,必然每一件都是精品。


早期五彩与斗彩的界限不清,很多斗彩都被叫成五彩。


明中叶,尤其到了清代以后,斗彩的工艺特征十分明显,一目了然。


斗彩的名气非常大,主要是因为成化斗彩的名扬四海。


最明确的记载就是《神宗实录》中:"神宗尚食,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,值钱十万。"


明中晚期,一对成化斗彩杯就值钱十万两白银,想想都能吓死个人。


说完了斗彩,再说说“天字罐”。


成化斗彩中,除了杯之外,最著名的就是天字罐了。


罐底下写一个字"天",作为底款,在清档中写成"成窑天字罐"。


一般说,瓷器里瓶子最值钱,罐子次一等。


过去古玩行都说:"趴着的"就是碗盘。


罐子呢,不高不低,算是"蹲着的"吧,所以地位上就不如瓶子。


但天字罐却与众不同,地位相当高,凡是有天字款的,一定是御用的瓷器。


天字罐的底款为什么写"天"字呢?


一般来说,是按照《千字文》排列。


《千字文》开篇就是"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,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"。


所以我们常说"天字第一号",就是这么来的。


故宫的文物,编为"天字第一号"的是个小板凳。


据说当时排号的时候,工作人员一进门就看见这个小板凳,于是把它排成天字第一号了。


天字罐不是到了今天才珍贵,历史上就特别珍贵。


乾隆时期有一段记载,乾隆九年六月十九日,由养心殿造办处发来一个缺釉成窑天字罐。


乾隆爷传旨:"着将缺釉天字盖罐一件,着交唐英补釉。如补得,补好送来。如补不得,不必补,仍旧送来。钦此。"


唐英看到御旨后十分紧张,他把这个罐带回景德镇,琢磨怎么能把釉补上。


隔了几个月,他重新做三对,连同原罐,一起带回给了皇上。


他写下如下的奏折:"奴才伏察发到天字盖罐,系属成窑,迄今年久,火气消退,若将缺釉之处补色,必须入炉复火。


恐炉火攻逼,于旧窑质地实不相宜,是以不敢冒昧补釉。


谨赍至窑厂,仿照原罐款式大小,造成三对,恭折送京,并奉发原罐一并赍进,伏祈皇上请皇上睿鉴。”


唐英是什么人物?


连他都不敢补釉,可以想象这工艺有多牛逼,器物有多珍贵了。